笔趣阁 > 月落昼锦堂 > 第五十七章

第五十七章

笔趣阁 www.xbqg8.com,最快更新月落昼锦堂 !

    手机阅读更精彩,手机直接访问 M.bqg8.cc

    经过夏竦这场风波之后,庆历三年四月,仁宗皇帝对中央内阁进行第二次改组:以枢密副使、吏部侍郎杜衍充枢密使;调陕西前线韩琦、范仲淹回京,出任枢密副使。同时调范仲淹连襟、知永兴军郑戬为陕西四路马步军都部署、兼经略安抚招讨使,代替韩琦、范仲淹主持西北军务。

    在陕西的韩、范接到仁宗诏命。但此时,宋、夏议和一事并没有具体结果,韩琦、范仲淹并不想离开苦心经营几年、只待时机成熟,便可大举出兵覆灭元昊的前线,因而,韩、范二人五次上表请求留在西北,仁宗皇帝最后不得不为此下诏催促:已诏郑戬前往为代,诏命不可更改,速返京城就职。

    韩、范二人不得已,只能怀着遗憾的心情,离开呕心沥血三年之久的西北前线,返回京城开封。

    与此同时,仁宗皇帝对政府官员又再次进行调整:加馆阁校堪蔡襄为秘书丞、知谏院;以王尧臣为户部郎中、权三司使。

    仁宗皇帝这一系列人事变动之后,使吕夷简之后的帝国中央内阁,其人员组成一下子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这也预示着大宋王朝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开始。

    似乎,中国历史上所有性情豪放不羁、乐善疾恶、忧国忧民之士,总是在面对国家政治清明、其精神极度愉悦时,弄出些幼稚、好大喜功、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事来。这些人不谙世故,只以君子的清高、不附权贵、嫉恶如仇作为人生处世的准绳,随口指摘天下时事,好恶分明。

    北宋王朝国子监直讲石介就是这样一个人物。

    石介与韩琦早有交往,和范仲淹、欧阳修等亦是声气相投。

    石介对帝国朝政的暮气沉沉早就不满,此时,老宰相吕夷简免职,奸佞如夏竦者刚召又罢,仁宗皇帝致力革新,章得象、晏殊、贾昌朝、韩琦、范仲淹、富弼等同时执政。而王拱辰、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等不畏权贵、正直敢言之士并为谏官,帝国朝堂上一下子显得生机勃勃、焕然一新,这实在让石介欣喜若狂。于是这位老兄兴奋之下作了一首《庆历圣德诗》,对中央内阁这些要员们一一称颂,诗中有“众贤之进,如茅斯拔,大奸之去,如距斯脱”等句。所谓大奸,指的就是夏竦。

    石介毫无顾忌把夏竦划为“大奸”,这无疑是在已经被迫离京、本就悲愤之极的夏竦心中又插了一刀,凭空让夏竦更添对新政府官员们的仇恨。石介如此口无遮拦,就连梗直如范仲淹,在听到石介的《庆历圣德诗》后,也不无忧虑地对韩琦说:这个鬼怪之辈,早晚会坏了事的!

    石介轻轻松松为庆历新政大员们拉来了仇恨,后来的事实也证明,范仲淹不幸而言中。

    宋仁宗庆历三年五月,帝国新一届内阁重组暂时就绪。急于刷新朝政的新任谏官欧阳修,急不可待地上书仁宗,提出让天子打破旧有惯例,尽快征询大臣治国方案。

    欧阳修在奏折中说:韩琦、范仲淹到阙以来,只是逐日与两府随例上殿,呈奏寻常公事。陛下也没有特赐召对,从容访问,使尽陈西边事宜如何处置。至如两府大臣,每有边防急事,或令非时召见聚议,或各令自述所见,只召一、两人商量,此乃祖宗之朝并许如此,不必拘守常例也。

    紧接着,欧阳修、余靖又就沂州王伦叛乱一事各自献策。

    几乎是在同时,御史中丞王拱辰,也向仁宗皇帝提出朔望之日,皇帝退朝后召执政大臣便殿赐坐,讨论时政得失的建议。

    王拱辰提出了这个建议,但帝国的皇宗皇帝似乎比他更着急,仁宗对王拱辰说:执政之臣,不管早晚都是和朕商讨国家政事的人,何必非要固定在朔望那一天?于是下诏:自今中书、枢密院臣僚,除常程奏事外,如别有所陈,或朕非时留对者,不限时刻。

    宋仁宗摆出了一幅夙肝宵胆、治理国家的架势。

    做为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韩琦自满怀遗憾离开金弋铁马、大漠弓刀的西北前线起,就一直思考着国家未来的朝政改革。在韩琦50年仕途生涯中,以35岁的年龄进入二府,他所思考的事情、背负的责任之沉重,与他的年龄实在有着很大的差距。

    或许,这就是一代名臣所特有的才华?

    宋仁宗庆历三年七月,经过几个月的深思熟虑之后,韩琦郑重向仁宗皇帝上了一封奏折,详细阐述了自己对国家未来朝政的方向、忧虑,及应当尽快采取的措施:

    臣闻汉文帝继承汉高帝、汉惠帝大业之后,躬行节俭,国泰民富,刑措不用,但即使当时这样的太平盛世,贾谊上书论朝政时,还认为可‘恸哭’、‘叹息’,这并不是贾谊言过其实,而是因为他忧深思远,以图长久之计,想让大汉之业垂千万世而无穷者也。今陛下绍三圣之休烈,仁德远被,天下大定,民乐其生者八十余载矣,而臣窃睹时事,谓可昼夜泣血者,非直‘恸哭’、‘太息’者,何哉?

    盖以西北二寇,祸衅已成,而上下泰然,不知朝廷之危、宗社之未安也。臣今不暇广有援引,请粗陈其大概:

    窃以契丹宅大漠、跨辽东、据全燕数十郡之雄,向东已征服高丽,向西迫元昊称臣,自五代迄今垂百余年,国力日益昌炽。至于契丹国内所用典章文物、饮食服玩之盛,尽习汉风,故其气愈骄,自以为昔时元、魏之不若也。近者复幸朝廷西方用兵,违约遣使,求割关南之地,以启争端。朝廷爱念生民,为之隐忍,岁益金帛之数,且固前盟,而尚邀‘献’、‘纳’之名,以自尊大,其轻视中国,情可见矣。又元昊父祖以来,蓄养奸谋、招纳亡命,虽外示臣节,而内恃兵力,至元昊则好乱呈志,西并甘、凉诸蕃,以拓境土,自度种落强盛,故僭号背恩,北连契丹,欲成鼎峙之势,非如继迁昔年跳梁于银、夏之间耳。且元昊累岁盗边,官军屡败,今乘定川全胜之气,而遣人纳和,则知其计愈深,而其事可虞也。或许有人会说:上次我国已经通过契丹,向元昊施加压力,让元昊停止扰边,这事肯定能成,岂不思契丹既然能使元昊罢兵,难道不能使元昊举兵吗?况且,元昊送来的国书,言词侮谩,根本没有低头认错的意思,这证明契丹向元昊施加压力,根本就没有起到什么作用,恐怕反而会想着双方联合,夹困中原。

    朝廷若轸西民之劳,暂求修养元昊,并且赐给他金帛岁币,同意他不向宋称臣,臣恐怕契丹那边知道后,则会认为朝廷已无力制衡元昊,于是又遣使遗书,过邀尊大之称。或求朝廷不可从之事,堕其誓约,然后驱强悍之众,直趋大河,复使元昊举兵深寇关辅,到那时候,不知朝廷将以何术而御之哉?……臣是以夙夕思之,朝廷若不大新纪律,则必不能革时弊而弭大患,臣辄画当今所宜先行者七事,条例以献:

    一曰清政本;枢密院是国家最高军事机关,但现在每天的工作都是些细枝末节,杂务缠身,虽然臣不知道中书那边是什么情况,但想来也和枢密院这边儿差不多。应明确诏令中书和枢密院,两府日常必须做的工作要立为法律,可以用书面报告的,就不要再当面向陛下秉奏,其他一些细枝末节工作,全部归有司负责,这样领导就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商讨问题,向陛下汇报的时候只讨论中心大事。

    二曰念边事;现在内阁人员依照以往办公时间,刚到中午就退朝,就算有人想迟走一会儿,又担心这样做会引起大家的猜疑,退朝吃过饭,都急急忙忙离去,哪里有时间讨论边疆事务?应当到未时正出廷,这个时间专门用来讨论研究边防事务。

    三曰擢材贤;自承平以来,用人都是按部就班、依照叙迁的方法,很多人才都因此而失去了,就象现在这样,中书、枢密院想寻找一位武将代替郭承祐,但开会研讨了一整天,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应当仿照先朝圣上用过的办法,文、武官员可以破格使用,并在工作中检验他们的才能。

    四曰备河北;自北寇通好三十余年,我国北方一带原有防御辽国的武备都已荒废,及至辽国发来轻谩我国的书信,大家惊慌之下,谁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朝廷应当选派两名转运使,秘密制定相应计划,让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边防战备工作,这样我国在军事上对辽国,就能够严阵以待。

    五曰固河东;前岁昊贼陷丰州,掠河外熟户殆尽,麟、府势孤绝,宜责命本道将帅,依据险要地势修建城堡、省转饷,为持久安边之计。

    六曰收民心;祖宗设置内藏库,本就是为了防备国家发生水旱兵革的时候急用,而不是为了给皇家积蓄财富,满足私欲,自用兵以来,财用匮竭,应当从内藏库调出一部分资财,补充边防费用,这样可以缓解老百姓一部分负担,民心就会安定。

    七曰营洛邑;京城开封,在军事上无险可守,如果为防万一而大肆兴建防御工事,则劳民伤财,那就不如经营一下洛阳,陛下可以时不时去那里散散心,每年国家再把节余的粮食财帛充实洛邑,不用多长时间,这座陪都就可以极具规模。

    如果说,做为帝国主管军事的枢密副使,韩琦的备御七事,是从纯军事角度指出了帝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隐患,以一个杰出军事家的目光,分析了帝国面临西夏、契丹两大敌对势力威胁,指出靠一纸誓书不能换来国家安全,从而向仁宗皇帝提出了一份帝国长久安危战略的话,那么,继备御七事之后,韩琦又上陈的“选将帅、明按察、丰败利、抑侥幸、进有能之吏、退不才之官、去冗食之人、慎入官之格的救弊八条,则表现出了一位杰出政治家的成熟与高瞻远嘱。而且,韩琦就连一旦实施改革将会面临的巨大压力都考虑到了:然数事之举,谤必随之,愿委信辅臣,听其措置,虽有怨谤,断在不疑,则纪纲渐振而太平可期,二贼岂足为国家之患哉!

    然而,韩琦对仁宗皇帝中兴朝政的决心还是估计的过高了,尽管韩琦给仁宗皇帝打了预防针,明确指出此举一旦实施,必将会受到有些人的诽谤,皇帝万不能因此而有所疑虑。但轰轰烈烈的“庆历新政”,最终还是在既得利益者怨谤声中,在仁宗皇帝的疑虑之中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最快小说阅读 M.bQg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