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帝后 > 第十三章 父子

第十三章 父子

笔趣阁 www.xbqg8.com,最快更新帝后 !

    “棣棠。”魏帝脸上笑意顿时全无,半晌,甫沉声道,“朕记得太后她老人家一直喜欢玉兰、白芍。怎么今日倒突然想起棣棠来了?”

    我闻出他话中之意,即刻回道:“太后说,陛下昔年曾在北边与匈奴作战五载,春雨湿寒,陛下风湿之症容易复发。棣棠茎叶有祛风之效,每日可让下人们剪下些,用水冲泡。棣棠花则可和着蜜一起蒸了吃,有润肺之效。”

    其实,这些话我何曾听保太后说过,不过是听了长公主提起魏帝的腿病,又去问了太医令才得知的,就连这几盆棣棠也是向宫内专门培植草药的人要来的。

    魏帝沉默许久,方才道:“阿母总是这么细心周到。”说罢,他又换回了一副如常的笑容,“许是朕甫才与吴太尉聊得太久,废了许多精神,倒平白无故地问了你许多闲话。你不知道,和那个老东西讲话有多劳神。”他的语气中半含玩笑之意。

    我俯首道:“智者多劳心神。当年汉文帝与贾生半夜虚席,想来是不劳心神的。”

    魏帝在殿内信步而行,走到书案前,随意拾起了一卷奏章,长吁道:“朕倒是真希望身边能有一个贾谊。罢了。”

    我望了望那一卷奏章,写奏章的竹简是用白若鸡骨的毛竹磨成,上面系着一条长长的靛青色暗纹绸带,四边以双股银线压边,中央绣以商羊,商羊为逢雨而舞的神鸟。吴国崇和德,以鸾凤为图腾,魏国崇火德,以朱雀为图腾,而楚国自古崇水德,以商羊为图腾。想来,这必是楚国的国书了。

    魏帝脸色阴晦,道:“新登基的楚王十分难缠,他算准了朕要调南军支援西北,竟威胁说要娶长乐公主和亲,并索要大量金银、布匹。”

    大魏全国军队最精锐之师,莫过于南北两军,北军由凉王统领一部分,另一部分由赵安国统领,两支共御匈奴,南军兵力不多,由苏瀛统领。南北两军由魏帝和舞阳侯一同协商调遣。如今凉王叛变,北军精锐削去了一半不说,且战马的马源在天水、武安一带,也让大魏兵力损失惨重。抗击匈奴的一半军队一夜之间成为了襄助匈奴的虎狼之师,也难怪魏帝要调南军都督苏瀛回长安。

    而现在又多了一个楚国。楚国我甚为熟悉,麾下一线武将虽然不多,但历代君王都非等闲之辈,且谋士众多。都说王不过三代,这句老话似乎在楚国身上从未证验过。

    如今凉王、匈奴与楚国皆与大魏成剑拔弩张之势,送长乐公主和亲,是最佳选择。然而长乐公主雁凭为崇德夫人之女,也是魏帝膝下唯一已到适婚年龄的女儿。其实,自古以侍女或诸侯王之女封为公主远嫁和亲之例比比皆是。只是今日已非昔时,楚王手握大军,也已明说要娶长乐公主,纵使魏帝不愿将女儿送去,但终归人命不淑难抵国运不济。

    宣室殿寂寂清清,我只知保太后让我以棠棣来帮魏帝下征讨凉王的决心,却不知道这背后的事情如此复杂。

    “罢了。”魏帝长叹一声,“内侍监,传朕的旨意,赐号长乐公主为祈安公主,和亲之事,交付宗正办理。”

    刘炳目光微动,似有大不忍之意,踌躇了片刻,方才道“诺”。

    我亦是不忍。当年吴国送去的和亲公主不在少数,而结局还算圆满的也只有姑母一人。听父皇说,祖姑母曾远嫁楚国。楚厉王性格十分狠戾,祖姑母嫁过去不到一个月,竟被折磨致死。如此奇耻大辱,却因国力不济,祖父堂堂男儿也只得派使者领回祖姑母的尸首。祖姑母入殓装裹时,身上的刀痕血瘀不下几十处。

    我虽不知楚国的新王如何,但思其祖父之暴虐,我终归不愿看着这个年龄与我相仿的女子跳入一个不知深浅的激流中。

    “和亲之事,还望陛下三思。”我终究还是开口了,“此时答应和亲,无异于向楚国示弱,到时候只怕楚王会将此事昭告南方各国。若楚王强行开战,百越诸部不仅不敢派援军支援魏国,只怕还会依附楚王,作出落井下石之事。如今事情还未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总有转圜余地,为何要和亲呢?”

    “那你说怎么办?”魏帝见我求情,总还是顾着与姑母的情分,语气稍稍平缓。

    而我知道他心中怕是已经怒火中烧,因而谨慎小心道:“楚国此时要挟,不过是仗着自己有人力物力罢了。楚国境内有江水、淮水,历年皆为潮汛所困。陛下何不以重金贿赂楚国朝臣,让他们向楚王提出兴修水利之事。江淮两河水患积弊已久,若凿渠灌溉,必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但是若开凿成功,对楚国也是利国利民之举。而今大魏南军北调,楚王未必不愿动这个心思。”

    魏帝听罢,骤然沉默,在宣室殿内来回踱步许久。

    我知道,此计是有风险的。楚王麾下谋臣众多,未必看不出这其中的关窍。然而纵使楚王看出了魏国的目的,也必然会权衡一二。治理河患乃是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是实实在在攥在自己手里的东西。而魏国给予的钱粮布匹,则是说没就没的,等魏国缓过这口气,平定了北方,打他这个年年水灾的楚国也都是捎带手的事。

    刘炳站在旁边侯了许久,这道给宗正丞的旨意到底下还是不下,魏帝还没发话呢。

    “父皇,和亲之事万万不可。”

    话音刚落,早已惊动了宣室殿一众人。一时间,宫婢、常侍皆跪叩稽首。

    元澈一身玄色平光段的大袖衫,深衣下摆绣着云外秋雁行图,眉眼间带着一丝少有的怒气。元澈是雁凭的亲哥哥,因此事闯入宣室殿倒不足为奇。

    魏帝见元澈莽撞入殿,也不怪罪,回到案前正襟危坐,一副事务性的口吻道:“太子平日一向稳重沉静,怎么今日竟一反常态?当年朕亲征匈奴的时候,也没见你深夜来劝。”

    元澈温和一躬:“我大魏以武开国。太祖领兵入关,言‘武王载发,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烈祖亲征灭燕,歌‘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高祖策马驱齐,唱‘何天之龙,敷奏其勇。不震不动,不戁不竦。’父皇北伐,行的亦是一统天下之壮举,儿臣岂敢阻拦?而今日大魏欲以一女子和亲,难道儿臣该颂‘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么?”

    我闻言一噤,元澈这话未免太尖刻些,这并非寻常父子之间应有的对话。我原以为元澈只是不得魏帝欢心,然而今日看来,两人之间是大有嫌隙。

    魏帝甫闻元澈所言,神情愈发的难看起来。长乐公主确是东宫之妹,然而元澈将魏帝与楚王的关系比作齐侯和卫侯,却是大大的不妥。帝者,至尊之号,乃居关中而坐拥天下之人。而楚王不过区区诸侯王而已。就拿二者的子女来说,皇帝的女儿称公主,可与诸侯平起平坐,然而诸侯王的女儿只能称呼为君。昔年我在吴国为建邺公主时,也不过是因为吴国有大汉的传国玉玺而已。

    果不其然,魏帝已有愠怒之色,道:“朕因许清大夫学识渊博,才让他做你的太傅,却不知你这般不长进。帝王与诸侯王何时平起平坐过?朕记得崇德皇后在时,蔡邕的《独断》你还能倒背如流,如今你母亲去了,书竟然也跟着浑忘了。看来是朕平日过于宠溺你。刘炳,去取老祖宗的铁戒尺来。”

    身边的刘炳听罢,即刻慌了神,连忙下跪叩道:“陛下,储副千金贵体,这要是打坏了可怎么使得?”

    魏帝目不斜视,漠然道:“原来你也知他是储副,千金贵体打不得。罢了,既然他打不得,你且唤许清太傅来。”

    旁人听得魏帝如此说,不知是何意,更不敢吭声。我却知魏帝这是要让许太傅替元澈挨打,这虽非惯例,但史书上并非没有先例。刘炳还没迈出宫门,倒是元澈先恭恭敬敬地施了一礼,全然一副臣下之态:“儿臣领罚。”

    我见情形如此,早已觉得事态不妙。若元澈讨个饶也好,眼下他这般做法当真是火上浇油。宣室殿内的静默更衬得外面晚风簌簌。早已有常侍捧了戒尺来,那铁戒尺上纹着篆字,铸得厚实。光是看着就已让人畏惧,更何况生生落在皮肉之上。魏帝的眼中纵有一丝矜怜,但依然被怒火掩盖过去,看来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陛下息怒。”

    父子俩正僵持着,却见一行宫婢簇拥着姑母已然进了大殿。姑母头戴凤冠,一身玄色大袖,内着玉堂富贵的大红襦裙,长摆如緋云拖地,更显得她肃穆端庄。姑母虽然漏夜而来,却是有所准备的。(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