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丁香千结文集 > 怀念吾师

怀念吾师

笔趣阁 www.xbqg8.com,最快更新丁香千结文集 !

      光阴荏苒,时光飞逝,不觉间从师范毕业已十年了。十年间,多少昔日同窗失去了联系,多少老师已离开了原来的学校,多少人事变幻,模糊了多少容颜,多少人相逢不相识,多少名字只存在于记忆,成为社会关系永恒的代名词,又有多少人时时萦绕心头,难以忘记?师范时代的两位语文老师的形象便永远鲜活在我的记忆里,仿佛刚刚还在讲台上,余音犹未散去

    进入师范以来的第一位语文老师是李秀燕老师。秀燕,人如其名,清丽,文静。性格如此,她讲课也总是春风化雨,点点滴滴沁人心田。分析课文,她总是条分缕析,抓住细节,把课文讲得精辟透彻。我常常疑心,她瘦瘦的身躯,清癯的面庞,是不是就是一部精密的仪器,专门生产精确的知识,严密的思维?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她的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她似乎总是不苟言笑,却对所有的内容了然于胸,信手拈来。

    记得我们进入师范的第一节语文课是石榴。她以简单的开场白开始的她的讲授。“同学们大都吃过石榴,有谁能说出石榴花、石榴果的样子吗?”大家真的都吃过了石榴,也当然看过了火红火红的石榴花,皴裂的石榴皮和晶莹如钻、莹润可爱的石榴籽。可是除了“火红”“莹润”以外,有谁还能再说出哪怕一个词?更何况我们习惯了“肢解”课文,谁曾想过拿别人的题目自己来做一回?石榴,普通到如空气如水的石榴,竟就这样轻轻松松把大家难住了。同学们都低着,怕被喊起来回答。这时,李老师一个宽容的微笑把大家带出了窘境。“同学们,我们要留心观察周围熟悉的事物。牛顿因注意苹果落地而得了‘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因留心观察人在水中会浮起来而得出著名的浮力定律;同学们熟悉的福尔摩斯因为细致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而攻克了一桩桩怪案、奇案;而著名的诗人、作家郭沫若也是细心观察,把我们‘无法描述’的石榴写得具体生动。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他这篇石榴。”

    然后她就让我们仔细读文章,有感情地朗读。要求边读边体会作者的描写。当中有哪些是我们未曾想到过的,哪些是我们想过却表达不出来的?同学们“如释重负”个个带着新奇,怀着对新老师的崇敬,细细研读起文章来

    李老师的学识和治学严谨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多地表现。至今犹记她给我们讲七月流火,讲氓。那些纯朴而优美的古老的文字,那些年代久远的故事,那些悲惨的人生都似涓涓流水,和着舒缓的节奏,流入我们心田。

    她不动声色地给我们讲述着一个又一个故事,引领我们走进一层又一层神秘鲜活的天地,介绍我们认识了中外古今许许多多的高尚的先进的作家,启发我们对文字痴狂的热爱。同时,更启发了我对作文的兴趣。

    师范以前,我的作文是“临”多“摹”多,真正属于自己思想的少。而在李老师的点拨下,我慢慢地看到自己作文的问题,并注意纠正。细心的李老师发现了这一点,她没有找我谈话,鼓励我,只在我的作文本上划出更多的圈圈点点。我记得有一次写春雨,我没有套用别人的语句,而是突发奇想,写道:“它像妈妈手中的毛衣,不疏不挤地”李老师在下面粗粗地圈了几个圈。从此,我便喜欢用自己独特的感受了。

    在她的默默帮助和指引下,我的作文有了明显的进步。也不独是我,她对所有的同学都是一样地细心指导。可是,也不免有几个同学不喜欢她,说她平板,单调。我想人与人的关系,大致就是如此吧。愈是不理解,便愈是疏远,而愈疏远便愈不能对其理解了。

    李老师的下任崔志亮老师与她的风格截然相反。李老师舒缓,在宁静中给我展现出一片新天地,而崔老师却总是那样热情饱满,充满活力。

    他和我们的第一次接触就是非常戏剧性的。我们师范有集体过节的习惯,并且周末各班也常常自行举办一些小party,最隆重的是元旦,全校摆开竞技场,大家畅畅快快玩通宵。入校第一年的元旦,面对许多节目,我们还沉浸在不断的惊喜之中,突然,班主任傅深诚老师就“诡异”地笑了笑,神秘地压低声音说道:“‘毛主席’来了!”话音未落,教室的门果然开了。“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人还未见,先听到变味的“湖南腔”接着进来一个身材魁梧的男子,一米七八、九的样子,满头鬈发,胡子拉碴,衣着简约随意,一脸笑意令人忍俊不禁。同学们闻其言,见其人,先是一愣,然后“哄”地笑了起来。傅老师接着介绍说:“这是崔老师,崔志亮。”

    这出人意料的第一面,让全班三十二个同学一下子就记住了他。

    第二年的语文课,他出现在我班的讲台上时,全班同学禁不住微微一笑,大家不约而同地想起了元旦那一幕。

    犹如他第一次带给我们的感觉,崔老师的课风趣幽默。他常常抛开课本,天马行空,把我们的思绪牵引到很远很远,却又总能恰到好处地收回来。每一堂课都是一篇绝好的散文,一气呵成,却又饱蘸诗的激情,兴奋时兼以手舞足蹈,仿似王羲之的狂草,酣畅淋漓。

    (后来毕业后辗转听到零星关于崔老师的消息:他到五中了,去潍坊五中应聘了更证实了我们对他的评价。)

    如果说李老师开启了我对文字对作文的热爱,崔老师便是让我热情熊熊的人。老师自己是非常热爱文字的,尽管他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但是一但咬文嚼字起来,那就是纯粹一个老夫子!当然他的方式绝对不会古板,只会让人对他的治学严谨肃然起敬。所以,如果谁在某个方面受到他的赞扬,那便是极大的鼓励了!

    直到现在,当我坐在电脑前敲击着键盘的时候,心中便会不由自主地流淌着一种甜蜜自豪的感觉,他对我一篇作文的评价——95分——他阅过的作文90分便是高分了。那次作文发下来,同学们看到我的分数,便齐刷刷地张大了口。最让我得意的是,那不是我熟悉的散文的体裁,而是一篇小说。(学完小说的章节后,老师让我们试着写小说。为了这篇小说,我写了一宿)我清楚地记得我那篇作文的题目是又是七月。崔老师在我的作文后面加上了这样的评语:文章立意新颖,构思巧妙,人物鲜明,语言清新!受到这样的鼓舞,我更加“如痴如狂”地喜欢上了作文。加上天生的多愁善感,又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龄,便一个心情一个心情,一串足迹一串足迹地写下去了。当然最终这些文字只成了一些时光和心情的记忆,作为回忆的凭依而深藏箱底,但是工作中仍能时时受益。

    我也常常回忆起他在语文课外小组里教我们断句吟文,欣诗赏词的情景。正是在那些快乐的时光里,我记住了许多诗人词人的名字,也懂得了如何从文字中体会文字以外的韵味和意义。我记得他给我们分析志摩的黄鹂,志摩优美的语言加以老师独特的感悟,让我们融入到诗的境界中去。原来“黄鹂”不仅仅是黄鹂“青光、火焰和热情”也不单是这些事物本身,更代表着那些转瞬即逝,留不住关不得的美好事物。诗总是有虚有实,虚实相生,这样才有诗韵、诗味。

    写到这里,过往的一幕一幕便重现眼前了。不要说挥之不去,更是不忍挥去,好想再重回学生时代,静静坐下,听老师讲课、读几卷书,世间烦杂且随它去。可是揉眼看时,依然是繁花世界。就让我再静静坐一会儿,梳梳思绪的羽,好好想一想如何让自己也成为一名好老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