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倾宋 > 第六百四十八章 回从扬子大江头(中)

第六百四十八章 回从扬子大江头(中)

笔趣阁 www.xbqg8.com,最快更新倾宋 !

    笔下文学【 www.bqg8.cc】,无弹窗,更新快,免费阅读!

    <script language="javascript">showmn5();</script></div>

    <div align="center"><script src="/Ads/txttop.js"></script></div>

    <div class="adread"><script>show_read();</script></div>

    第六百四十八章 回从扬子大江头()

    Ps:新的一个月书友们推荐票,月票,打赏走起呗。

    显然天祥至始至终还是反对叶应武将所有的士族全都打压下去的,因为有的时候将敌人赶尽杀绝反而会适得其反,尤其是当这种对决已经升到国家统治层次的时候。

    “陛下,做事还是要留一个底线,”天祥沉声说道,“治理国家最重要的还是‘制衡’两个字,如果陛下一味的重用一些而打击另外一些的话,迟早会出事,这也是臣之前一直犹豫不定的原因。”

    叶应武轻轻嗯了一声:“那爱卿你觉得朕现在应该如何是好?”

    天祥沉吟片刻,笑着说道:“实际这件事并不是那么难解决的,陛下还记得当初是怎么处理吴革等人的么?”

    轻轻呼了一口气,叶应武点了点头。吴革等人当初在尤宣抚的唆使下叛国谋反,叶应武为了防止引起更大的恐慌,所以并没有按照惯例诛杀九族,而只是将吴革等主犯凌迟处死,而其余的家属实际都是从轻发落,以表示大明朝廷绝对不是为了滥杀无辜、宣泄愤怒。

    而天祥提到“吴革”,自然也是建议叶应武采取当初对付吴革的方法,对于这一次作乱的家族,只对付其首要人物,实际打击了这些人,这个家族至少也要萎靡不振一段时间,而且也给了他们足够的教训,只要他们不傻的话,还是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自处的。

    而如果大明继续用重典对付这些世家,甚至不惜将其赶尽杀绝的话,那么很容易引来其余还在观望士族的抵抗,毕竟今天屠刀落在了这些世家的脑袋,谁知道哪一天会不会也落在他们的头?一个家族的举动,讲究的是未雨绸缪,要为家族“百年计”,所以这样做很有可能适得其反,反而将很多观望的家族推到朝廷的对立面,这是天祥不想看到的,对于叶应武也不是什么好事。

    朝堂争端,不同于战场厮杀,一切都要有一个度量和底线,只要不超过这个底线,那么整个王朝能够平稳的向前运转,而超过这个底线,双方将朝堂争端演化为你死我活的党争,那么朝廷和国家本身的向前发展,自然会因为政策的不稳定性和官场的剧烈变动而受到沉重打击。

    北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守旧派和改革派之间的斗争发展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双方轮流台执政,并且在台之后毫不犹豫的贬斥对方的政策、大幅贬谪对方官员,使得到最后党争已经白热化,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的稳定性。到了南宋末期,贾似道和江万里等人的争斗同样残酷,甚至让叶应武在对付蒙古的时候,也不得不提防随时都有可能从身后捅过来的刀子,所以可以说叶应武本身也是一个党争的经历者和受害者。

    因此天祥这么一说,倒是让叶应武警觉起来,如果他把士族打压的太厉害的话,等到之后士族缓过劲来,会不会更加拼命的报复踩着他们位的工商阶级?到时候这党争可不再是士族和世家之间的斗争了,而是几个社会阶级之间的斗争了,这样的斗争即使是并不激烈也会沉重阻碍社会的向前进步,甚至会使得社会出现倒退。

    “陛下所需要做的,无非是萝卜加大棒罢了,”天祥沉声说道,“现在陛下这大棒已经挥下去了,所需要的是萝卜,告诉其余还在观望的士族,朝廷并不是想要对整个士族动手,而只是因为这几个士族实在是不把朝廷放在眼里,所以朝廷必须要有一些措施。”

    “朕也知道这个道理,可是现在朕能够想到的,也是两点,”叶应武斟酌说道,“一个是将未完成的殿试尽早举行,再这样拖下去的话没有办法向天下士子交代。第二个是为皇长子挑选少傅和伴读,毕竟孩子也大了,得开始读书了。”

    这两点是天祥早料到的,而且无论是他还是叶应武都清楚,这两条还远远不足以让世家们安心,毕竟这对于朝廷来说,都是早晚得施行的事情,如果用这两条来安抚士族和士子们,未免有些草率和敷衍了。叶应武显然正是因此,而不得不向天祥求教。

    “其实陛下,还有一个不错的选择。”天祥沉声说道。

    叶应武盯着水面随着清风摇晃的钓线:“但说无妨。”

    “前宋亡了,作为新朝,陛下可以下令编撰《宋史》了。”天祥看向叶应武,“编撰《宋史》,绝对是一个浩繁的工程,单单凭借翰林院和学士院的人手根本不够,所以陛下不妨趁着这个机会,向各个士族要人,毕竟这些世家衙内和子弟都是出身名门,自幼饱读诗书,在编书这面,对于他们来说是不错的历练,而对于朝廷来说,也是不错的人才,并且朝廷也可以借着这个机会考验一下这些世家子弟。”

    “对于那些世家来说,派人前来编纂史册,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叶应武笑着接了去。

    为前朝编撰史书,是后朝朝廷和史官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修史,更能够说明新朝取代旧朝的名正言顺,是非常好的树立统治威信的工具。在另外一个时空,灭亡南宋的蒙古人,刚刚从马背下来迫不及待的为前宋编撰史书,所为的自然是向汉人强调自己取代前宋、拥有华夏天命的正确性。

    当然这样匆忙编纂史书也有弊端,即使是当时主持编撰的是蒙古人的英雄豪杰人物——脱脱,但是毕竟蒙古人和汉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导致《宋史》在后世饱受诟病,甚至被人指责还不如《永乐大典》之的《宋会要》。

    想到《永乐大典》,叶应武突然震了一下,猛地回头看向天祥,自己怎么忘了《永乐大典》呢,与其为前宋编纂史书,为什么不直接仿照《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的初衷,编纂一套华夏学、历史等等各方面书籍的汇总全书呢?

    “陛下?”天祥被叶应武的异常吓了一跳。

    “爱卿,你说如果朕召集人手,将古往今来华夏各式各样的书籍进行汇总、整理、编辑如何?”叶应武声音甚至都有些颤抖,“华夏下数千年,确实是需要有这么一套书,来表示我民族存世之伟大所在。”

    天祥怔了一下,直接伸手抓住了叶应武的手腕,甚至顾不自己这样做是不是失礼,他的声音不知不觉得也变得颤抖,甚至还带着不可思议的语气:“陛下,此言当真?!”

    “如何不能当真?”叶应武眉毛一挑,佯作生气。

    “陛下此举,当为千古未有之盛举!”天祥喃喃说道,甚至已经有些语无伦次,“臣,臣之前怎么没有想到呢。”

    叶应武轻笑一声,没有多说,别说是你没有想到,连某如果不是因为编纂《宋史》的事情,恐怕也不会想到。而叶应武自己也很清楚,编纂这么一个大部头的百科全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对于现在的化界从未有过的盛事,意味着真真正正的千古流芳。

    而士人博取功名,所为的可不是一个青史留名么。所以当听到叶应武这个决断的时候,甚至连天祥都有些情难自禁,如果叶应武真的能够做出这样的打算,那么肯定会引起各个士族甚至是整个士林的极大好感。

    “这件事非同小可,是千秋功业,”叶应武沉声说道,既然想要修纂一部堪《永乐大典》的史册,那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像某位十全老人一样,名义是编书,实际是为了抹去所有对于自家不利的言论,“无论是你我,还是任何修纂这史册的人,都要对我们肩膀的重任、要对古往今来所有呕心沥血写下这些书籍的人负责。”

    天祥郑重的点了点头,叶应武绝对不是那种做出拍脑袋决定的皇帝,这一切只能算是一个设想,算是落实下去也需要一段时间,不过这并不妨碍着朝廷从现在开始放出风声和大张旗鼓的召集、甄选人手,对于现在的叶应武来说,能够有这些已经足够了。

    “鱼竿,陛下,鱼竿动了!”天祥突然喊道,而叶应武也是反应过来,猛地一提鱼竿,然而鱼竿只是微微晃动了一下,那鱼竟然没有出水。而叶应武和天祥对视一眼,都露出喜色。

    遇到大家伙了!

    “快!”叶应武狠一咬牙,将那鱼拖拽到岸边,随着钓线升起,一条闪动着粼粼波光的大鲤鱼跃出水面,又挣扎着重新落回去,这一条大鱼重重的砸在水,登时水花四溅。

    而小阳子等亲卫此时当然不能在远处坐视不管了,一个个忙不迭的跑过来帮忙,甚至有几个家伙已经开始解甲准备下水,这么大一条鲤鱼,如果将鱼线拽断了话,那干脆直接下水抓,说什么也不能让它在陛下眼皮子底下跑了。

    不过好在那鲤鱼刚才拖着鱼线来回都了好多圈子,显然也已经筋疲力尽,叶应武一用力,便将它再一次拽出水面,这一次自然不会给它回去的机会,天祥当先一伸手的杆,将那硕大的鲤鱼兜住,这鲤鱼的斤成显然连天祥都没有料到,所以手一抖,这鱼差点儿跑出去。

    “爱卿可要抓紧了,别犯错误。”叶应武哈哈笑着说道。

    天祥指了指那条大鱼:“陛下,这大鲤鱼是来朝见真龙天子,想要鲤鱼跃龙门的,臣只是陛下座下臣子罢了,当然兜不住这家伙。”

    而其余的侍卫们也都在一边暗暗感慨,这么大一条鲤鱼,怕不是要成精了,也亏得陛下能够撞,还能够成功的将这鱼拽来。而这说不定真的像天祥所说,是一个不错的祥瑞呢。

    叶应武伸手指了指天祥,哭笑不得:“你啊,什么时候都学会拍马屁了,还真是造化弄人。”

    而天祥微微一怔,微笑着说道:“这等小事,臣恭维一下陛下,陛下心情愉悦,而臣也乐在其,却又不伤大雅,所以臣何乐而不为呢?”

    世间万物,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叶应武笑了笑,没有多说什么,而是让小阳子他们架锅煮水,这一条大鲤鱼直接扔到锅里面,而之前那两条鱼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放在炭火烧烤。

    叶应武熟练的在锅加入葱、姜、八角、胡椒等调味品——这事情在前世大学宿舍没少干,所以叶应武虽然不善于做饭,但是在这煮东西却是轻车熟路——然后拿起来勺子搅和,一股香气已经随着风升起来。

    天祥帮着在锅底增添柴火,两人之前在慈溪、在兴州的时候,一旦有空闲,还真的没有少干过这种事,所以叶应武熟络,天祥也跟着把都快忘掉的技术全都拾了起来。

    “爱卿,”升腾的水汽,叶应武突然抬头看向天祥,“‘治大国如烹小鲜’,可是这烹小鲜不容易,治大国,更加不容易啊。我们一步一步的走到现在,承受了多少委屈、肩负了多少责任?爱卿,你还记得么?”

    没有想到叶应武竟然会突然用这种方式来解释这一句话,天祥顿时陷入沉默,水汽随着风扑面而来,让他的视野之有些模糊,但是天祥知道,自己的眼睛之所以模糊,并不只是因为这水汽,还因为眼眶之隐隐滚动的泪水。

    他是一个性格稳重而又倔强的人,更是一个重情重义的人,刚才叶应武那一问,仿佛一把利刃,终于切开了天祥心最后的防备。衣袖的双手缓缓攥紧,又缓缓松开,这位另一个时空的殉国英雄,这一个时空的大明左丞相,默默的回过头,看向在江风浩浩荡荡向东流淌的大江。

    这一路走来,承受了多少压力,忍受了多少委屈?或许在别人看来,叶应武是怎样的飞扬跋扈,但是实际只有天祥这些跟在他身边默默陪着他承受这一切的人才明白。

    当初叶应武携襄阳之战功入临安,如果不是贾似道等人在背后的牵制,叶应武完全可以不在临安和他们纠缠,无论是北和蒙古决一死战,还是控制枢,对于叶应武来说都是轻而易举;到了后来,张弘范跨海进攻临安,又是贾似道等人在叶应武赶来支援的路布置重重阻碍,而自己却开门投降了蒙古······

    可以说叶应武一步步走到今天,是在一边和前线的敌人浴血厮杀,一边提防着背后的敌人捅刀子,泼天的功勋在转瞬之间化为虚无,如果不是叶应武咬着牙承受着这压力、承受着这委屈一步步走到了最后,用鲜血淋淋的双手开出了一条道路,恐怕此时此刻的他和天祥,都不过是一个闲人或者是战场的两具白骨。

    之后叶应武开拓南洋、全面北伐,哪一次不是顶着朝野的压力,哪一次不是将自己的命运甚至将整个国家的命运都压了去?因为他看的很清楚,只要华夏继续偏安东南,继续不思进取,也不过是延缓几十年灭亡,和当年的东晋、南朝还有五代十国偏安南方的南唐没有什么区别,所以算是千夫所指,叶应武也要带着华夏打出去。

    好在他成功了,但是天祥知道,叶应武在成功之前,都承受了多少。此时此刻站在他面前一个成熟稳重的叶应武,是千锤百炼出来的,不是养在深宫、风平浪静走过来的,所以叶应武才有与他这个年龄不匹配的成熟,才有能收放自如的王者之气。

    <div class="adread"><script>show_read();</script></div>

    <div align="center"><script src="/Ads/txtend.js"></script></div>

    </div>

    手机用户请浏览 http://m.bqg8.cc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书架与电脑版同步。